兴化市金东门景区
兴化市金东门景区是一个由明清古民居群组成的街区。在兴化现有40多处全国、省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,金东门景区就有30多处。郑板桥故居、赵海仙洋楼、状元坊、上池斋药店、成家大司马府等十多个景点,如星宿般镶嵌其中。
明清以来,由于商业发达,日进斗金,街区因此得名“金东门”。街区保护面积5.33公顷,发展脉络分明,街巷肌理清晰,以东城门外大街为主轴,东西走向,长1200米,拥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鱼骨状街巷体系,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传统风格特色。
除了诸多充满艺术魅力的古建筑外,这里还有着琳琅满目的老字号小吃、古玩,在一条条弄堂小巷里穿梭,品味着古老而自然的兴化美食,在几百年前的旧时光里享受闲适人生。
上池斋,据史料记载,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,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在此购得前后三进、两厢一楼明代建筑,开设前店后作的药号,在此悬壶济世。并根据《史记扁鹊传》中“饮是以上池之水,三十日当知物矣”典故,定药号名称为“上池斋”。上池斋是兴化及周边地区被誉为“四堂一斋”(四堂为鹤山堂、中和堂、复春堂、大生堂)中的佼佼者,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郑板桥故居,坐北朝南,前后两进,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,另有门楼、小书斋、厨房各一间。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,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。1983年全面修缮,2019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故居基本陈列为“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”。 陈列“昭阳郑氏家谱”、板桥老人的遗物、7种版本的《郑板桥集》、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、资料和剧本、金石、传说故事等。故居内粉墙黛瓦,兰竹萧萧,庭院清幽。故居简朴而透出一种悠然淡泊的意境,似乎在诉说着郑板桥生前所写的“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”的感受。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墨宝等等,院中信步,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。
赵海仙洋楼,建于清代光绪年间,2007年兴化市政府对其进行重修。洋楼是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,是个曲折的三进院。整个建设面积达499平方米,现为江苏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,2019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成家大司马府,初建于明代永乐(1403-1424)年间,改建于明洪熙元年(1425),是明朝兵部尚书成琎的府第。成家大司马府原为东西两轴各8进,今存东6西7共15进,一律青砖黛瓦马头墙,基本保持原有规模。现存11个院落间,东以室外火巷、西以串廊成南北联接,中以内串廊为东西串联,形成既分又合的建筑格局。现存建筑物多为明建清修,古井、挂落、石刻、木雕分布其间。客厅、穿堂、正厅(锄经堂)、板厅、内院、书屋(小居竹轩)分布有序。这座大司马府历经600年的沧桑。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对其实施动迁修复。今除第一进还原陈列(锄经堂、小居竹轩及内院)外,其余为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外开放。2009年,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,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杨家大院,始建于明朝中期,是明清时期苏中最大的工商金融大族杨氏家族的宅第及店铺和货栈。之所以叫它为大院,是因为它建有4千多间平房和楼房。大院东至复顺和巷,西至鱼市口,南至大尖南河,北至龙津河边,原有门楼、花厅、客厅、板厅、穿厅、花园、藏书楼等,规模宏大,今存院门、后楼、板厅及南货栈等主体建筑。于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兴化市金东门景区历史传承悠久,历史遗存丰富,原住民近5000户,布有庙宇、府第、牌坊、名人故居、商贾大宅、古树、古井等历史遗存,形成多元文化载体,堪称里下河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。郑板桥故居、上池斋、赵海仙洋楼、杨家大院等景点,如星宿般镶嵌其中,漫步于古色古香的街市弄堂,思绪穿越百年,仿佛回到了诗韵悠远的年代。近年来,兴化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,继打出千垛菜花、水上森林等生态旅游牌后,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打造文化旅游产品,坚持抓好生态、文化两大产品体系。
TAG:
评论加载中...
|
上一篇: 内窥镜储存柜-高港区恒翔医疗器材厂
下一篇: 泰州封箱胶带-泰州市姜堰区红美胶粘带厂